情緒之所以會對內傷身,通常是因為我們逃開它、壓抑它,導致它無法慢慢消退、平靜下來;而情緒會對外傷情、傷人,則多是我們表達的方式有誤。
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分辨。以平靜的心,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;以最大的勇氣,努力去爭取、改變能改變的事情。
真正的豁達,是遇到外在各種事件時,內心真正能不為所動。心不動,情緒自然不會輕易隨之起舞!同時,適當、適時地分享喜悅,能夠帶給身邊人更多歡喜與美好,何樂而不為呢!
摘錄自《#遇見完形的我》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各位朋友,晚安:
完形學派有不少面對情緒的好方法,其中,陪伴自己的情緒,是我自己長期實踐的作法。另外,關於空椅法,我也曾經在直播中簡單帶過。
情緒是能量的表現之一,透過情緒,可以探知內在能量,並且將能量重新聚焦。那些卡在過去的未竟事務,淤積了許久的能量,可以經過接納而釋放,並且自在流動,成就創傷後的成長。
祝願您,能領略情緒的美好,並且藉著情緒豐富我們的人生!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情緒來了,就積極面對!
【文/ 曹中瑋】
情緒之所以會對內傷身,通常是因為我們逃開它、壓抑它,導致它無法慢慢消退、平靜下來;而情緒會對外傷情、傷人,則多是我們表達的方式有誤。這背後的原因除了個體本身的衝動性,多數還是出於我們錯誤解讀了自己的情緒,或是扭曲了引發情緒的刺激事件或人。
人們常說:「沒有過不去的事,只有過不去的心情。」
這似乎是句激勵我們、為自己心情和情緒負責的好話,卻有點誤解了情緒呢!前面已提到,情緒既然一定是因「事情」(心理學上所說的「刺激」)出現才引發的,只要事情真的過去了,情緒通常就會消退的。過不去的心情(情緒),其實是因為那事情沒有真的從心裡放下。
很多引發情緒的事情,也許解決得了,但是過程太艱辛甚至煎熬,以致事情解決了、過去了,那痛苦過程仍迴盪內心,情緒因此還留存著離不開;或是做了決定,但只能兩害取其輕,選擇中還是有不想要的部分,因而引發無奈的情緒蟄伏;或捨不得放下那沒選的「選項」,心有罣礙,情緒當然也就繼續在心中起伏;或遇到的「事情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,造成時時會有尚未完成的壓力,因此耗能太多,由壓力引發的情緒自然一直都在⋯⋯還有些是我們做完了、解決了,在檢討利弊得失時覺得不夠圓滿,心情自然也就跟著過不去⋯⋯
不論如何,情緒一定是因事情才引發的。一旦事情真的結束了,情緒就一定會消退。所以應該這樣說:「沒有過不去的情緒,只有過不去的事情。」
不要輕忽情緒帶來的訊息!它只是要提醒我們:這件事無法輕鬆因應、我們壓力太大需要調整。要是情緒沒過去,就表示事情還未真的過去喔!
除非,過往累積未處理的「未竟事宜」來攪局。這時的情緒是之前一直沒有好好處理創傷事件留下的,而在這次相關事情中一起跑出來!以致這次事情解決了、過去了,情緒還過不去。這則是過往創傷事件引發的情緒,不是現在造成的⋯⋯ 所以,如何讓事情過去變成最重要的功課。
好好面對、學習各種解決策略,事情就能順利過去了。我們個人無法解決的事情,就要懂得求救、請人協助,或認清這是解決不了的、改變不了的,學著接受和放下,也接納難免繼續存在的情緒起伏⋯⋯明白自己有情緒,但也知道是怎麼一回事,更要對自己寬容!
另一句勵志語則是說:「苦而不言,喜而不語,一種是智慧,一種是豁達。」
我認為,這句話所蘊含的觀點似是而非,也是對「情緒」的一種迷思!
我們自然不該陷在情緒中,也不必總是把情緒寫在臉上或隨意抱怨、哭訴。但是當情緒升起時,向適宜的人「表達」,其實是調適情緒最重要的好方法!「苦而不言,喜而不語」可是會悶出病來的!
而且,你能想像自己的好朋友或親人有心事、有痛苦,卻都不願告訴你;遇上開心、歡喜的事,也不表現和分享出來?對方不生病,你也會抓狂的。更不要說,情緒可是情感的基礎,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產生情感的。
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分辨。以平靜的心,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;以最大的勇氣,努力去爭取、改變能改變的事情。
因此,情緒啟動來提醒我們發生事情了,若發現很難處理,要不只能選擇放下,要不就勇敢面對襲來的挑戰。
而真正的豁達,是遇到外在各種事件時,內心真正能不為所動。心不動,情緒自然不會輕易隨之起舞!同時,適當、適時地分享喜悅,能夠帶給身邊人更多歡喜與美好,何樂而不為呢!
這一切仍要回歸到接納、理解和面對情緒呀!
.
以上文字摘錄自
《#遇見完形的我》
用覺察、選擇、責任與自己和好,解鎖人生難題
博客來 https://bit.ly/T0400061-B
誠 品 https://bit.ly/3qao8kV
金石堂 https://bit.ly/2IRh8bd
圓神書活網 https://bit.ly/T0400061
紙電同步發行
@圓神出版.書是活的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ookLife99/
.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